MBTI职业性格测试完整版 93题
测试日期 | 2025-07-31 06:01:55 |
测试用时 | 15分30秒 |
测试结果
因子 | 得分 | 满分 | 得分 | 因子 |
E(外倾) | 12 | 21 | 9 | I(内倾) |
S(感觉) | 17 | 27 | 10 | N(直觉) |
F(情感) | 13 | 23 | 10 | T(思维) |
P(知觉) | 12 | 22 | 10 | J(判断) |
说明:量表分为4个维度,每个维度分为AB两个相反对立面维度。当A维度得分大于B维度时结果属于A维度,否则属于B维度。AB得分差异大小可视为倾向程度。通过4个维度,可以测量个体在性格和行为方面的喜好和差异,分别为: 外向E-内向I:人的注意力集中所在和精力的来源。 实感S-直觉N:人获取信息的方式、不同的用脑偏好。 理智T-情感F:人作决策的方式、不同的用脑偏好。 判断J-感知P:人对待外界和处世的方式,在我们适应外部环境的活动中,究竟是感知还是判断发挥了主导作用。 以上4个维度,每个维度两个对立面,根据代表的字母,一共可以组合成16种性格类型。 |
测试图表
答题时间
结果解析
探险家 | 守护者 | 外交家 | 分析家 |
ISTP | ISTJ | INFJ | INTJ |
ISFP | ISFJ | INFP | INTP |
ESTP | ESTJ | ENFJ | ENTJ |
ESFP | ESFJ | ENFP | ENTP |
您的MBTI人格为:表演者型人格(ESFP)
性格特征:外向、友好、接受力强。热爱生活、人类和物质上的享受。喜欢和别人一起将事情做成功。在工作中讲究常识和实用性,并使工作显得有趣。灵活、自然不做作,对于新的任何事物都能很快地适应。学习新事物最有效的方式是和他人一起尝试。
代表职业:幼教老师、公关专员、职业策划咨询师、旅游管理/导游、促销员、演员、海洋生物学家、销售。
ESFP(表演者型)
优点:
-
热情开朗,充满活力,是群体中的 “开心果”。
-
感官敏锐,享受当下,擅长发现生活中的趣味。
-
灵活应变,能快速适应新环境和突发情况。
-
社交自然,善于通过互动建立亲密关系。
缺点:
-
缺乏长远规划,易因冲动决策忽视后果。
-
注意力易分散,对枯燥任务缺乏耐心。
-
过度追求新鲜感,可能浅尝辄止。
-
在意他人评价,易为迎合他人改变自我。
建议:
-
用 “小目标清单” 培养规划习惯,逐步建立责任感。
-
尝试深度投入某件事,锻炼专注力。
-
明确 “自我喜好” 与 “他人期待” 的边界。
以下是具体分析
MBTI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划分的8种类型为基础,加以扩展,形成四个维度,即:
注意力方向(精力来源) | 外倾E | 内倾I |
认知方式(如何搜集信息) | 实感S | 直觉N |
判断方式(如何做决定) | 理智T | 情感F |
生活方式(如何应对外部世界) | 判断J | 感知P |
四个维度如同四把标尺,每个人的性格都会落在标尺的某个点上,这个点靠近那个端点,就意味着个体就有哪方面的偏好。如在第一维度上,个体的性格靠近外倾这一端,就偏外倾,而且越接近端点,偏好越强。
MBTI外倾与内倾
如果只能用一个维度将人群区分开来的话,那么,这个维度应该是内外倾向(内向外向),它是区分个体的最基本的维度。我们以自身为界,可以将世界分为自身以外的世界和自我的世界两个部分,也可称为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。
外倾的人倾向于将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,外在的人,外在的物,外在的环境等,而内倾的人则相反,较为关注自我的内部状况,如内心情感、思想。两种类型的个体在自己偏好的世界里会感觉自在、充满活力,而到相反的世界里则会不安、疲惫。
因此,外倾与内倾的个体之间的区分是广泛而明显的,并不象我们平时讲的“外倾者健谈、内倾者害羞”那么简单,具体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分析:
内倾型与外倾型的特征比较 | |
---|---|
外倾型(E) | 内倾型(I) |
与他人相处时精力充沛 | 独处时精力充沛 |
行动先于思考 | 思考先于行动 |
喜欢边想边说出声 | 在心中思考问题 |
易于“读”和了解;随意地分享个人情况 | 更封闭,更愿意在经挑选的小群体中分享个人的情况 |
说的多于听的 | 听的比说的多 |
高度热情地社交 | 不把兴奋说出来 |
反应快,喜欢快节奏 | 仔细考虑后,才有所反应 |
重于广度而不是深度(心理能量的获得途径和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程度) | 喜欢深度而不是广度(心理能量的获得途径和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程度) |
参照上述的“条条框框”,你能确定你的内外倾向的偏好了吗?当然,不要期望每条标准都完全符合,大部分符合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了。也不要要求每时每刻都以同样类型的方式行事。
人毕竟生活在社会中,有时会顺应外在环境的、工作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,再外倾的人,在权威人士面前或者十分隆重、严肃的场合,也会是个好的倾听者,再内倾的人,走上领导岗位,该发表意见的还得发表,准备充分的话,也会滔滔不绝。关键在于,我们需扪心自问: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行事,才是自己感觉最好的,最习惯的。
MBTI实感与直觉
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接受着信息,这是我们跟上外界节拍的必要前提。但不同类型的个体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同,这便有了感觉型与直觉型之别。
首先,面对同样的情景,两者的注意中心不同,依赖的信息通道也不同。感觉型的人关注的是事实本身,注重细节,而直觉型的人注重的是基于事实的含义、关系和结论;感觉型的人信赖五官听到、看到、闻到、感觉到、尝到的实实在在、有形有据的事实和信息,而直觉型的人注重“第六感觉”,注重“弦外之音”,直觉型的人的许多结论在感觉型的人眼里,也许是飘忽的,不实在的。注重细节的结果使感觉型的人擅长记忆大量事实与材料,他们有时候像本“词典”,能清晰地讲出大量的数据、人名、概念乃至定义,常使其他人感到吃惊。而直觉型的更擅长解释事实,捕捉零星的信息,分析事情的发展趋向。
其次,感觉型的人对待任务,习惯于按照规则、手册办事,比如照着手册使用家电,比如看着地图辨认交通路线,而直觉型的人,习惯尝试,跟着感觉走,他不习惯仔细地看完一大本说明书再动手,结果呢?可能比感觉型的人更快地完成了任务,也可能因为失败而须重新开始。感觉型习惯于固守现实,享受现实,使用已有的技能,直觉型的人更习惯变化、突破现实。简言之,感觉型注意“是什么”,实际而仔细。直觉型则更关心“可能是什么”。
具体区别如下:
感觉型与直觉型的特征比较 | |
---|---|
实感型(S) | 直觉型(N) |
相信确定和有形的东西 | 相信灵感或推理 |
对概念和理论兴趣不大,除非它们有着实际的效用 | 对概念和理论感兴趣 |
重视现实性和常情 | 重视可能性和独创性 |
喜欢使用和琢磨已知的技能 | 喜欢学习新技能,但掌握之后很容易就厌倦了 |
留意具体的、特定的事物;进行细节描述 | 留意事物的整体概况、普遍规律及象征含义;用概括、隐喻等方式进行表述 |
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情况 | 跳跃性地展现事实 |
着眼于现实 | 着眼于未来,留意事物的变化趋势,惯于从长远角度看待事物 |
喜欢深度而不是广度(接受信息上) | 重于广度而不是深度(接受信息上) |
在我们的周围,两种类型的人都会存在,当然极端典型的比较少,大多数人兼有两种特质,但其中一种会更突出一些,成为本人的特色,也由此可以确定本人的类型。使用哪种方式接受信息都有利有弊。作为个体,往往只擅长一种,了解到这点,直觉型的人就不必在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面前自叹弗如,感觉型的人也无需在灵动、敏感的直觉者面前不好意思了。
当然,我们在享受自我性格类型所带来的优势的同时,也不妨逐渐有意识地弥补弥补弱处,比如说,直觉型的人可多关注一些细节,而感觉型的人可多留神蕴含的潜在信息。国外的研究表明,25岁以后,伴随着对于人生的反思,个体完善自我性格的倾向会更明确。确定一下你的类型,看看这种类型的优势所在。
MBTI理智与情感
这是从作决策的方式来看。仅看这个维度的名称,也许你会觉得,理智型的人是理性的,而情感性的人是非理性的,事实上并非如此。两类人都有理性思考的成分,但作决定或下结论的主要依据不一样。
情感型的人常从自我的价值观念出发,变通地贯彻规章制度,做出一些自己认定是对的决策,比较关注决策可能给他人带来的情绪体验,人情味较浓。理智型的人则比较注重依据客观事实的分析,一以贯之、一视同仁地贯彻规章制度,不太习惯根据人情因素变通,哪怕做出的决定并不令人舒服。
具体区别如下:
理智型与情感型的特征区别 | |
---|---|
理智型(T) | 情感型(F) |
退后一步思考,对问题进行客观的、非个人立场的分析 | 超前思考,考虑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|
重视符合逻辑、公正、公平的价值;一视同仁 | 重视同情与和睦:重视准则的例外性 |
被认为冷酷、麻木、漠不关心 | 被认为感情过多,缺少逻辑性,软弱 |
认为坦率比圆通更重要 | 认为圆通比坦率更重要 |
只有当情感符合逻辑时,才认为它可取 | 无论是否有意义,认为任何感情都可取 |
被“获取成就”所激励 | 被“获得欣赏”所激励 |
很自然地看到缺点,倾向于批评 | 惯于迎合他人,着重维护人脉资源 |
不同性别的个体在这个维度上的偏好有所差异,据研究,大约2/3的女性偏好情感型,2/3的男性偏好理智型,什么原因造成的?也许社会本身对不同性别的人就给予了不同的期待,期待女性的同情心,期待男性的冷静、客观。
其实,这两种类型无所谓好或坏,重要的是理解和自己不同类型的人的做法,并且尽量避免走入极端,极端的理智倾向,可能会给人“冷酷”的感觉,而极端的情感倾向则给人“无原则”的感觉。看看你的性格在这个维度上会有什么样的偏好?
MBTI判断与感知
这是从喜好的生活方式来看。如果我们看看人们的办公桌上、包内或柜子里摆放的物品,可以发现,有些人经常是井然有序,而有些人就不那么习惯于保持整齐,前者是判断型具有的特征,后者是感知型的人经常有的状态。不仅如此,在处事方式上,判断型的人目的性较强,一板一眼,他们喜欢有计划、有条理的世界,更愿意以比较有序的方式生活。
感知型的人好奇性、适宜性强,他们会不断关注新的信息,喜欢变化,也会考虑许多可能的变化因素,更愿意以比较灵活、随意、开放的方式生活。在做决策时,判断型的人较为果断,而感知型的人总希望获得更多信息后再决断。逛了两天商场,还决定不了买什么的人,多半是感知型的。
两者的具体区别如下:
判断型与感知型的特征区别 | |
---|---|
判断型(J) | 感知型(P) |
做了决定后最为高兴 | 当各种选择都存在时,感到高兴 |
有“工作原则”:工作第一,玩其次(如果有时间的话) | “玩的原则”:现在享受,然后再完成工作(如果有时间的话) |
建立目标,准时地完成 | 随着新信息的获取,不断改变目标 |
愿意知道它们将面对的情况 | 喜欢适应新情况 |
着重结果(重点在于完成任务) | 着重过程(重点在于如何完成工作) |
满足感来源于完成计划 | 满足感来源于计划的开始 |
把时间看作有限的资源,认真地对待最后期限 | 认为时间是可更新的资源,而且最后期限也是有收缩的 |
大多数人兼具两种倾向,只是更偏向某一端。我们在日常生活、工作中,也会受其它因素影响,改变一贯的方式,如面临紧急的、或期限明确的任务,感知型的人也会果断起来。兴致所至,也会把物品收拾的整整齐齐,但这些并不是他们常有的行为方式,也不是他们内心感到真正自然、舒服的方式。
作为个体,一方面根据内心的感受识别自我的偏好,发挥优势,另一方面,则要约束一下性格的弱点。如完全的判断型,比较容易走入刻板、教条的境地,完全的感知型则容易使事情的进行没有限制。
免责申明
本测评报告是根据受测者的回答生成的,数据来源于受测者自己的选择和认知。在分析这些数据时,建议结合实际的访谈情况,不要仅仅依赖本报告来做出决策。